村网通总站 乔家庄村 qjzysf.nync.com 欢迎您!
初秋的太行山麓,满眼绿意让人心醉。
“这是我们新收获的薄皮核桃。快尝尝!”河北绿岭公司董事长高胜福热情地招呼着大家。刚下树不久的薄皮核桃,皮薄如纸,轻轻一捏就裂开个口。白嫩饱满的核桃仁,入口干脆清甜,毫无涩味,尝到的都赞不绝口。
小小的核桃,不仅让当初的荒山变绿岭,更支撑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河北省临城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薄皮核桃为主的林果业,全县仅薄皮核桃一项就种植了23.5万亩,基本实现“人均一亩核桃园”。“临城脱贫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在生态、成效在生态。我们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方式,初步构建了生态产业扶贫新格局。”临城县委副书记王俊国说。
绿山银行揣腰包
临城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区和丘陵占据了85%的国土面积。这里的山地土层薄,土层下面是浆石层,植物根系一触碰到碱性的浆石层就会被烧死。
绿岭公司的核桃种植基地就曾是这样的荒岗,光秃秃的山头连棵树都不长,只有野狐在此出没,当地人把这称做“狐子沟”。
如今,这里的万亩核桃林绿海漾波,土鸡大鹅在树下悠闲地觅食。游客可来此观光采摘、休闲健身,去年游客接待量达30万人次。
“都该感谢河北农业大学的李保国教授。”高胜福感慨道。在李保国的带领下,他们在岗上挖掘出宽1.5米,深1.2米的条形沟,把卵石和胶泥运走,换上好土。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把这里从一片荒山野岭变成了世外桃源,还培育出“绿岭”“绿早”两个早实、丰产的核桃新品种。
有了绿岭公司等龙头企业的技术、资金帮扶,临城县老百姓种植核桃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核桃种植百亩以上片区多达几十个,成了远近闻名的薄皮核桃之乡。不仅如此,核桃种植还成了当地扶贫脱贫的一支“主力军”,全县薄皮核桃种植涉及贫困村90%以上,贫困户6000多户,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实现规模种植后,绿岭公司并不满足于搞初加工、卖初级产品,而是进行了一系列深加工产品的研发。高胜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市场价0.5元的薄皮核桃,加工成风味核桃能增值到1元多,加工成核桃乳能增值到3元多,加工成核桃油能增值到5元左右,加工成胶囊能增值到10元左右。原果转化加工不仅自身增值,还能带动就业,每年能为社会提供800到1000个就业岗位。目前,绿岭公司年可加工核桃原果3万吨,产能26亿元。
“荒岗上面种核桃,核桃树下养鸡鸭,鸡粪鸭粪沤沼气,沼渣还能肥田给果树提供养料……”这样一条循环发展的绿色之路,给临城百姓带来光明致富前景。根据各村实际,这里不仅发展核桃种植,还有苹果、板栗、葡萄、黄桃、黑皮花生以及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当地有一句顺口溜:“刺槐头、板栗腰,苹果核桃占山脚,药材花生林间种,绿山银行揣腰包。”生动概括了临城的特色种植业。
在东镇镇古鲁营西村村口的葡萄采摘园门口,贴着一张醒目的二维码。“有些游客来采摘没带现金,就问能不能用微信、支付宝,我就搞了一个二维码贴在这。”园子的主人郝增山解释,这座占地4亩左右的葡萄园,去年给他这个三口之家带来2万多元收入,要是种玉米、小麦,一亩地算上成本也赚不到1000元。
“我们村不仅种葡萄、种花生,还从婺源引进了菊花茶,可以在果树间种植。我们给本村农产品注册了统一的商标‘古西人家’。”古鲁营西村党支部书记郝润身说,只要有干劲,脱贫致富不是梦。
脱贫一个不能少
产业扶贫带动了大部分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但对于那些没有劳动能力或有各种实际困难的贫困户,如何兜底扶贫,成为临城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他们也有自己的办法。
走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上,远远就能看见一块块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整齐排列着。这里是协鑫公司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总装机容量8兆瓦,主要用于帮助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
“太行山区日照特别充足,非常适合太阳能发电的需要。”副县长张平全介绍,除了协鑫公司外,还有一家名为晶能的光伏企业,两家企业总装机容量为20兆瓦,可覆盖贫困户2000户,每户年均收益3000元,持续扶贫20年。
除了企业建设的集中式扶贫电站,临城县还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县财政按每户1.2万元标准补贴扶贫资金作为资本金,建设规模为300千瓦的村级集中式扶贫电站。此外,还可利用贫困户屋顶、院落、房前屋后等闲散地块,建设户用分布式扶贫电站,产权归农户所有,农户自己维护运营,每户每年售电收入近7000元。
脱贫是一个动态过程,对贫困户的认定也要本着动态原则。“一看粮,二看房,三看有没有读书郎。”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在临城挂职的县委副书记侯兵说,因病和因学是返贫的两个主要原因。为了防止因病因学返贫,临城县在全省首创了保险扶贫新模式,为2016年初建档立卡的近2万贫困人口,提供教育、医疗、住房三重保障,按每人每年交纳100元保险费标准,可享受5.7万元保险保障,保险费为县财政、扶贫办整合后的扶贫资金。有了这一重保障,老百姓因病、因学返贫的几率大大降低。
西竖镇程阳村的贵付香有一儿一女,虽然读高中的小女儿能获得“三免一助”助学扶持,但在省外读大学的儿子每年需要花费2万元左右,这笔钱曾给这个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多亏县里帮忙,给当家的找了个工作,就在附近景区给游客拍照,一个月有2000元左右收入。县里还免费给培训呢。”贵付香欣喜地对记者说,“这笔钱给儿子上学有富余。等妹妹考大学时,哥哥就工作赚钱了,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政府、企业发挥了扶贫脱贫的主要作用,老百姓们也不甘示弱,先富起来的尽自己所能帮助左邻右舍的贫困户尽快脱贫。67岁的程阳村村民路宝印靠着祖传的粘糕制作手艺,开了一家路玺粘糕作坊。他用当地特产的杂粮制作的粘糕、煎饼非常受欢迎,“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爱买我的粘糕,一冬天3个月能卖1万多元。”繁忙时节,他还请村里的贫困户过去帮忙,“一天工钱四五十,都爱来我这干呢!”
赵庄乡围场村的林果种植大户魏贵生,承包100亩荒山种苹果,每年纯利润可达70余万元。“贫困户谁愿意跟着我种苹果,我都给他们免费提供技术。虽然没有城里来的技术员那么专业,但我教给他们的都是实际经验。”魏贵生朴实地笑着。
携手共奔致富路
从当前扶贫的整体格局来看,工作的基础、重点和落实都在基层。只有把基层群众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激发他们的活力和主动性,才能真正彻底地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侯兵说,“要激发基层群众的内生动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必不可少。”
“老百姓是朴实可爱的,他如果看到你的做法有实效,就会坚定地跟着你干。”郝庄镇皇迷村党支部书记王振朝感慨地说。
地处太行腹地的皇迷村,以前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半年糠菜半年粮,有女不嫁皇迷郎”是当时的写照。一些个体小矿场的私挖滥采,加剧了水土流失,环境严重恶化。沉重的环境代价让皇迷村人意识到,无序的资源开采难以为继,要想真正脱贫,还需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有了铁矿公司给村里的一次性800万元补偿款,我们决定将村里的承包出去的山地重新整合,与临城县锞源公司合作,村集体以山场入股,获利后按照60%的占股分成。”王振朝说服四兄弟,首先将自家的500余亩山场无偿交给村集体。在他的带领和劝说下,部分主张分补偿款的村民逐渐认识到这才是一条长远发展之路,开始理解他、支持他。
“村民有土地,但是缺乏资金和能力。我们就把土地‘打捆’,交给有能力有资金的人去经营。”王振朝说,这样村民不仅有分红可拿,妇女和老人还能在家门口就近打工,“你看对面山坡上修整枝条的工人,都是我们村的。”去年,公司还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分红600元,让他们提前享受到利益。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只有确保村党组织“领头羊”的作用发挥到位,才能保证优秀的政策完好落地。临城县委组织部部长张连路介绍,“我们鼓励和选派了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还选育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目前220名村支部书记中,有138名致富带头人。”
上下齐动员,携手奔小康。“临城的扶贫攻坚工作也得到了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的关心和支持,协调各项资源,争取各种项目。”王俊国介绍,“自2011年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定点帮扶临城以来,班子成员先后有16批41人次来我县调研和慰问,帮助临城县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各类项目资金2.2亿余元,还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2.5亿元的长期低息贷款。”
在赵庄乡围场小学,崭新的白色教学楼格外醒目。“这是工委自筹500多万元经费建成的,周边14个村的600多名山区孩子都可以来这上学。”校长孙莲秀兴奋地说。学校舞蹈室、书法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十三室齐全,设置了各种兴趣小组,“去年工委捐赠11台照相机帮我们成立了摄影小组,孩子们都可高兴啦!”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还发挥自身优势,每年为临城培训一批干部。先后有60余名干部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党校培训,164名临城县领导干部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法制教育中心的拓展培训,30名村党支部书记参加了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大大提升了他们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